金門真的是非常適合旅遊的歷史寶地,一個匯集閩南、戰地和僑鄉三種特色於一體的文化櫥窗。自元朝開始就有漢人聚落的金門,有著明朝留存至今的古厝,自宋朝累積至今的進士人數,更是比整個台灣本島有文字以來的進士人數還要多。一直到近代,仍在兩個中國的對抗中扮演極位重要的角色。在擔任粉專小編的日子裡,我發現要完補金門的故事可說是細思恐極,我藉由五則小故事,帶大家窺見金門歷史的冰山一角。
1.到處都有他名字將軍
胡璉,胡伯玉將軍,初次來到金門先是在古寧頭戰役以援軍之姿取得戰功,後是在823砲戰受到砲擊負傷,可說是福大命大。而他也沒愧對老天對他的建顧,時任金防部司令官之時,胡璉實施黨政軍一元化,並致力闢建公路、廣設學校、植樹造林、興修水利、創建酒廠、開發農村經濟等,打下金門現代化基礎。
頗得民心,甚至有民眾尊為金門現代「恩主公」,貫通金門的中央大道伯玉路便是承其名。在金門數個紀念館都可看到胡璉將軍的相關介紹,如莒光樓、823砲戰紀念館、林厝砲陣地以及太武山營區內的胡璉將軍紀念館,可說是金門能見度最高的歷史人物。
2.真的沒有名字的無名英雄
金門有幾處無名英雄像紀念碑,如林厝砲陣地牌樓、榜林圓環等,這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呢?
「像我一般被胡璉部隊強迫抓來的『新兵』,未經絲毫訓練,未穿軍服,形同乞丐,即被趕赴戰場,犧牲者成為『無名英雄』,倖存者變為無償『軍工』,修路、造林、築水庫,建設金門島,成就了胡璉的一世英名。許多人從此與父母一別即成永訣,多少幸福家庭遭受到破滅。金門島當地人享受建設成果之餘,稱胡璉為『恩主公 』,可曾想到過那些『外勞』嗎?」
節錄自《大變動時代的滄海一粟:劉錫輝回憶錄》,憑君莫話封侯事,一將功成萬骨枯。
3.好像在哪裡看過將軍
湯恩伯,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時金門最高指揮官。各個戰史館偶爾會出現他的名字,卻沒有自己獨立的紀念館,他究竟是怎樣一個將軍呢?
湯恩伯在抗日戰爭初期有所表現,並受到蔣介石信任,成為第31集團軍總司令。之後卻屢戰屢敗,日軍僅花38日以少數兵力攻下河南省全省;1947年任命攻撃山東省共黨解放區,在孟良崮戰役被殲滅;1948年在徐蚌會戰時所指揮的軍隊又被消滅。1949年共軍渡過長江,擔任南京首都防衛的湯恩伯棄守,5月下旬逃到廈門。 9月廈門失陷,湯恩伯逃往金門。古寧頭戰役前夕,他還向蔣介石發出哀求「放棄金門島的許可」電報,戰敗紀錄多到我看得頭昏眼花。甚至於1950年3月,藉機想逃往日本未遂,且在之前已於日本置產被國際媒體批露,甚是可恥。只見其名高掛於萬人之上,卻不見萬人景仰之。
3.低調守成的清朝將領後代
邱阿嬤住在金門一座低矮樸實的古厝,古厝牆壁上有道光皇帝賜予的聖旨,是當年皇帝給屋主新建爵府時定府界之用,只是後來房子還來不及蓋,屋主就去世了,所以聖旨就放在此處。不過屋主的爵位也有繼續傳下去,其子與父親一樣是戰功彪炳的武官。一直到清朝末年,如果國民政府沒有創立,他們還有四代的官可以做。
到了1950年代,邱阿嬤富甲一方的公公到廈門經營船行,兩岸戰事爆發,從此家族成員相隔兩地,婆婆一個女人家辛苦拉拔一子一女長大成人。期間國民兵還住進她們的廳堂,同時國民政府的土地政策更讓家族失去大部分的土地。嫁進來的邱阿嬤後來不幸先生早逝,清朝官爵之家就由兩代堅強女性守護至今。
4.根本沒看過他名字將軍
根本博,化名林保源,一個不曾出現在中華民國歷史課本的人物。二戰方歇的1949年春,根本博的家裏來了一位訪客,自稱奉蔣介石之命請他出山,協助國民黨軍隊對抗中共解放軍。對蔣介石二戰之後沒將他列為戰犯感懷在心,他率領7名日本軍官協防金門。
在古寧頭戰役中代替湯恩伯指揮守軍立下大功,其靈活的調度與出色的指揮使得共軍遭受重挫,中共懸賞5萬美金要取他的人頭。根本博功勞之大,蔣介石致贈珍藏的特製景德鎮花瓷,以表感謝。可惜其身份不便出現在史冊之中,所以沒有人知道所謂古寧頭大捷的地下指揮官其實是日本人。我在這次金門之旅尚未看到相關史料被展示,不知是否有老司機可以帶帶路,以了心願。
在金門打工換宿的時候,偶爾會聽到當地居民講到國民黨的黃金傳說,也就是國民黨當年撤退之時,在金門留有由中國帶來的黃金。我起初聽了也是不以為意,只是聽了數次不同人提起這個傳聞並信以為真,我就不禁擔心起來了。有任何一個家庭會把錢放在玄關嗎?既然沒有,那怎麼可能會有人相信政府會把黃金放在最靠近中共的戰爭前線呢?上述幾個小故事之中,僅有「到處都有他名字將軍」是官方所主打的歷史論述,其他故事就這麼默默地浮沉於歷史的長河中,就更別提213事件或特約茶室等對統治者不利的歷史事實。金門的文史工作者陳先生還因著作中影射一名「少將」沈迷侍應生美色,常派吉普車接送,這番據實記載卻惹來了三名老將軍的「關心」。並不是對戰地的榮耀有所質疑,只是當執政者為了便於統治,對於歷史採取不遺餘力偏頗扭曲,對老百姓的後續效應可說是百害無利。
再以排雷大隊紀實館為例,軍方大肆宣揚排雷大隊的捨身為己、光榮付出,然而角落的統計表卻不是這麼說,在222個排除雷區中,僅有75處是國軍自力排雷,面積和彈藥量也只有總數的一半。地方民眾也清晰記得,國軍不堪設備落後、人員傷亡,最後是請美國專家以專業設備來協助清除雷區,外國人出現在悠悠小島上,好不顯眼。政府各方面刻意隱惡揚善、偏頗事實,粉飾太平、裝模作樣,未免讓人感到不齒。
「歷史可以知興替」,只接受局部歷史的人民,開始與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斷離,對於是非判斷會有所偏頗,容易落入錯誤資訊的牢籠,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,進而被有心人士所利用。如同歐洲俗諺:「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姑娘」,儘管被營造成風光威武的戰爭前線,金門仍在漫漫長夜,燈火明明滅滅稀稀疏疏,你看到了嗎?